欢迎进入常州旗云科技有限公司网站!

校园卡系统的投入与回报

作者:管理员 发布时间:2009-04-27 10:09:31点击:141

以学校自身力量投资建设校园卡系统,其回报不仅是可预期的,而且是相当可观的

    进入21世纪以来,国内高校中掀起了一股建设校园卡系统的热潮。在系统建设过程中,由于各高校在建设时间、建设背景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的不同,其建设方式、建设规模、管理模式等均有不少差别。对于前几年建设的高校,由于适逢银行对外投资热情高涨的良好机遇,学校获得了银行在资金方面的鼎立支持,解除了学校的后顾之忧。而近两年,由于银行主动投资意愿下降、投资额度受到控制等原因,不少原计划采用引进银行资金方式建设校园卡系统的高校未能如愿,影响了部分高校的建设规划,有些高校也因此而在系统建设上举棋不定、止步不前。

    面对当前形势,借鉴循环经济发展理念,有效解决建设资金的筹集和今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已成为许多高校努力探询的方向。为推动高校校园信息化建设,我们结合已经建设校园卡系统的部分高校的一些成功经验,就建设模式及投资回报等方面作一些分析和总结,以探索校园卡系统建设的创新模式。

一、校园卡建设资金来源

    根据各地区及高校的实际建设情况,校园卡系统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种方式:

1.银行投资建设

    已建设的高校大多采用的是这种方式,只是不同地区、不同高校所获得的银行资金数量不同罢了,从少的几十万,到多达两千多万不等。这种方式的优势在于减轻了学校的资金压力,使得整体建设周期缩短;其不足之处是,银行在投入资金的同时,对学校的资源有一定要求,尤其是个别银行在建设过程中参与度过高,增加了系统建设的变数和复杂程度。

2.社会力量参与

    前几年,各地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纷纷建设大学城。为使大学城内各高校的校园卡能够畅通使用,必须统一建设大学城内的校园卡系统。从建设资金来源的角度分析,除引进银行资金方式外,还有一种方式在各地大学城内也被普遍采用,即引进社会资金的方式。这种方式同样也能解决资金来源问题,见效也比较快,但由于是企业投资,尤其是私企投资,对投资的回报要求比较高,使得学校在管理与服务方面处于被动地位,且新校区与老校区的校园卡往往不能通用,给师生带来一定的不便。

3.学校自筹资金

    鉴于初期建设资金的压力,采用这种方式开展校园卡建设的学校还不很多。究其根源,还是因为学校对校园卡系统的认识尚不够充分,对其给学校管理、服务带来的好处还不了解,更少有学校能够从投资回报的角度进行综合测算、评估其收益和价值。

二、校园卡的综合价值

1.“数字化校园”标志性应用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国进入网络时代以来,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正蓬勃发展。近几年,“数字化校园”建设已成为高校的热门话题。作为高校信息化建设中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的核心应用,校园卡系统因其应用的广泛性、普及性等特点,正逐步深入到学校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各个领域,并已成为校园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

    一段时间以来,由于管理与服务的需求,各高校已陆续建设了许多信息系统,这些信息系统独立运行,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多卡运行的状态,师生一人手持多卡的现象普遍存在。为形成“一卡通用,走遍校园”的全新格局,作为“数字化校园”的标志性应用,校园卡系统的建设就成了必然趋势。

2.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

    建设校园卡系统后,学校的管理水平大大提高。以往所存在的信息滞后,甚至是“信息孤岛”现象逐渐消失,系统间实现了“一卡通用”,信息实现了及时互通,学校的日常管理效率、管理的有效性和及时性都明显提高。

    从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学校建设校园卡系统不仅降低了人员成本、多卡采购成本等重复性支出,还可通过校园卡系统促进学费的及时收取,改善个别学生的恶意拖欠现象;有效地避免学生日常水电使用的浪费现象,实现宿舍等场所水电费用全额回收;通过校园卡系统开展其它增值业务,实现学校的计划外营收等。

    在共同营造和谐社会的今天,校园卡系统的社会价值也开始显现。譬如,在部分高校,学生通过校园卡的消费记录已成为学校判定家庭困难学生、制定帮困助学政策的重要依据。同时,诸如校园卡控水系统、控电系统等的建设,有效杜绝了学生在日常水电使用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不仅推动了“节约型校园”建设,也对国家的环境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加强学校内部管理、增强社会服务功能的宏观要求,也成为校园卡系统建设的反向推动力。

    对于正受到建设资金困扰的高校来说,校园卡系统能够给学校带来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价值与回报将成为今后高校建设校园卡系统的直接驱动力。

三、校园卡的经济回报

    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健全的今天,作为企业的银行,其对校园卡系统建设的资金投入是需要回报的。一般情况下,银行在承诺投入资金的同时,会提出一些附加要求,如:将学校的基本户设在该银行,师生使用该银行的银行卡发放工资、奖助学金,学校优先通过该银行贷款,等等。我们暂且不考虑学校及师生个人因在银行的资金沉淀而给银行带来的利益,仅以学校从银行贷款这一项来简单测算一下银行的投资回报。

    假设:(1)某银行资助某高校1000万元用于校园卡系统建设;(2)该学校因多校区异地办学等需大量建设资金,计划贷款3亿元(一年期);(3)该银行由此合作项目而取得了优先提供贷款的权利;(4)按照目前的存贷利率,且不考虑浮动等因素,一年期的年存贷利差为3.6%,那么,银行的当年回报为:300,000,000元×3.6%=10,800,000元。

简记为:3亿1年期贷款=1000万投资

    正是上面这个看似不相干的等式,给银行带来了丰厚和诱人的投资回报,也促使我们来验证一下校园卡系统本身能够给学校带来哪些经济方面的效益与回报。

1.直接收益

    前面我们谈到,校园卡系统建设资金是银行投入的,那么,系统的运行维护如何开展,运行维护资金又来自何方?作为建设和使用方的学校不得不考虑这个现实的问题。在近几年建设校园卡系统的高校中,已经有不少学校考虑到这方面的问题。一个简单的可持续、自身循环体系是:卡片收益+管理费收益的运行模式。

    假设:某高校有5000名新生,持卡用户3万人,年消费额4000万元;每年的新卡及补卡量1.5万张,卡片采购成本12元/张,卡片售价20元/张;学校按消费额的5‰向使用POS机的商户收取管理费(据统计,已收取管理费的高校的费率区间为3‰~8‰),则:

(1)卡片收益:

卡片纯支出:5000×12=6万元。

卡片纯收益:(15000-5000)×(20-12)=8万元。

卡片消耗自循环基准:(5000×12)÷(20-12)=0.75万张。

即该高校每年的非免费发卡量只要达到7500张,就可形成卡片采购与销售的自身良性循环。

(2)管理费收入:

管理费:4000万×5‰=20万元。

    作为一个中等规模的高校,以消费系统为基础、加上部分对接应用的校园卡系统初期建设资金一般在300万~400万元,保修期为3年。3年后,管理费已累计达60万元,加上之后每年的管理费收入,基本可保障校园卡系统今后的日常运行维护费用。

    结论:在规划设计合理的前提下,校园卡系统可自身循环运行,不需学校再投入(对接应用系统的维护由对接系统的管理方负责)。

2.间接回报

    与银行的投资回报类似,在各地大学城,通过引进社会资金投资建设售饭系统或校园卡系统、并承包食堂经营的例子很多,其赢利模式为:

投资回收期=总投资额÷食堂年赢利

投资总赢利=(承包期限-投资回收期)×食堂年赢利

    由此我们可以得到另一方面的启发:对学校而言,除了前面所述的直接的、直观的收益之外,是否有其它潜在的隐形收入存在?如果是学校投资建设,其投入如何回收?

(1)假设:某高校总计有8000间学生宿舍,均已使用控电系统,则:

控电系统建设成本=450元×8000=360万元

现回收电费=400万(采取预费缴方式,即先缴费后使用,基本保证电费全额收缴)

原回收电费=200万(由于收费难,一般学校的电费回收率远低于此数)

投资回收期=360÷(400-200)≈2年

结论:根据上述保守测算,控电系统的投资可及时回收。

(2)假设:某高校有3万名学生,年人均:洗澡100次,打开水300次;在成本测算时仅考虑水费+燃油费成本,使用控水系统后,开水的实际成本为收费标准的2倍,则:



结论:由于杜绝了浪费现象,使用控水系统后,每年节约的水费开支足以用于系统建设。


3.潜在价值

    除上述收益外,随着校园卡系统在短信服务、校园网收费、电子支付等代收代缴业务等方面应用的不断拓展,其潜在的经济价值还将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以上分析表明,校园卡系统的建设不仅可以给学校带来广泛的社会效应,积极营造“节约型校园”的和谐氛围,还可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推动校园信息化建设;同时,从经济价值与投资回报的角度来看,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有效地挖掘和推广有价值的应用,以应用为导向,以实效为目标,以创新理念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建设与运营模式,其建设校园卡系统的经济价值也是十分显著的。换句话说,以学校自身的力量投资建设校园卡系统,其回报不仅是可预期的,而且是相当可观的。


相关标签: